发布日期:2022-08-24 13:48 点击次数:68
图片
阅图片
摘要
在推翻秦帝国的斗争中,贵族出身的项羽凭借着自身的才能和贵族塑造出的人格魄力,成为诸路义军的核心,但灭秦之后,项羽囿于贵族的认知和价值观,并未意识到历史条件已发生了变化,还是一意孤行,最终在战略和战术上全盘输给了刘邦。
秦汉之变,中国历史的大局,就这样注定了。
图片
项羽屡战屡胜,却最终在垓下一战,失利于屡败屡战的刘邦之手,于是有了传唱至今的“不肯过江东”的悲情剧目。
项羽之败,鄙之者谓之“妇人之仁”;扼之者谓之“中国最后一个贵族”。
无论如何,项羽败了,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,中国由贵族政治转向了平民政治。
历史的选择,总有其理由的。
01楚国在诸侯国中,被称之为荆蛮,为中原诸国所蔑视,天子会盟时,楚王干的是“置茅蕝,设望表,与鲜牟守燎”的活儿。
但楚人很有进取精神,就如同秦国同样不被中原诸国所重视,两个边僻之国开始自强,但他们走的却是不同的路。
楚国是大规模吸收中原文化,特别是礼制思想,而秦国则是把自己的进取精神进行了法制化,特别是通过商鞅变法,打造了一套军功爵制,让社会各阶层都有可能借助军功而实现阶层的跃跹。
而楚国则是把自己的进取精神进行了礼制化,其强国之路主要依靠贵族阶层,这让楚国的社会逐渐固化。
两条道路,使国家都强盛起来,但最终是虎狼之师的秦国,灭关东六国,一统华夏。
而楚国却放出话来,“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”。
楚国为啥能有如此底气?正是他们的贵族精神使他们相信,礼,必胜于法。
事实上,大秦帝国在十几年后就崩塌,摧毁大秦帝国的主要力量,就来自于楚贵族项羽。
项羽的家世,在《史记》记载得很清楚:“其季父项梁,梁父即楚将项燕,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。项氏世世为楚将,封于项,故姓项氏。”
项羽出身于楚将世家,项氏是不折不扣的楚国贵族集团。
项羽的性格,就是楚国贵族的典型性格。
或者叫贵族精神吧,这种精神成就了项羽的霸业,让他掀翻了暴虐的秦帝国;但也使他失去了创造新的历史的可能性,因为他只想回到秦之前的贵族政治,却不知道历史是无法倒退的,只能前进,而历史前进的方向,是平民政治,或者叫士族政治吧。
所以,他注定要败于出身于平民的刘邦之手。
其实,与其说是项羽败于刘邦,不如说是历史选择了刘邦。
02贵族的一大性格特征,是迷信武力。
楚国虽为贵族政治,但贵族的势力大小,最终还是要取决于能力与功绩的大小,特别是作为武将家族,武力值的高低决定着你是否能攻城掠地,一旦为国建功,那家族势力必随之而扩大。
项羽生长于楚国将军之家,对此自然是耳濡目染。
项羽年少时,就认为“书足以记姓名而已,剑一人敌,不足学,学万人敌”。秦始皇游会稽,项羽发出“彼可取而代也”的豪言。
可以说项羽天生就有敢为人先、勇于进取的精神,他的理想就是凭一己之力纵横天下。
在会稽太守殷通与项梁谋划反秦时,贵族出身的项梁愿屈尊在殷通手下, 苹果直营店官方平台一个眼色,项羽便砍掉了殷通的人头,把反秦的最高领导权抓到了自己手上。
打出了反秦的旗号,项羽如虎入林,大杀四方,特别是在钜鹿一战,彻底奠定了项羽的江湖地位。
章邯围赵,多路义军都“作壁上观”,没人敢上前营救,项羽破釜沉舟,斩杀宋义,号令义军,大破秦军。
钜鹿一战,实际上不但使项羽的楚霸王名至实归,还帮助西路义军刘邦除去了后顾之忧。
自打反秦,项羽战必胜,攻必克,这当然一方面使他获得了无比的威望,但也大大强化了他对自己军事才能的自信,认为自己取得的成就都是拜自己高超的武力值所赐,谁不听话,打谁就行了。
这其实也是贵族政治的一个传统的价值观,战场上决胜负。
但历史条件变了,这不是两国之战,而是天下之争,武力不可少,但仅有武力是万万不能的。
所以项羽分封诸侯的权力,绝大部分是建立在自身武力优势基础上的,那些受封的诸侯王与他并无牢固的从属关系,他不是周天子,仅仅是西楚霸王而已,一旦绝对的武力优势丧失,分封体系也将会随之崩溃,刘邦便是利用此点劝降英布的。
同时,对武力的盲目自信,使他只能依赖于武力,而不过多考虑非武力解决问题的途径,所以项羽虽屡战屡胜,但他实际上是个救火队长,产品中心奔波于各个战场之间,而不能使胜利的成果真正为自己所用。
所以项羽最后是积小胜而大败,而刘邦则是积小败而大胜。
03优柔寡断与残暴嗜杀是项羽的贵族性格的两个极端。
前面说了,楚国走的是礼制化的道路,做事讲求名正言顺,遵循信义。
攻破函谷关时,项羽本来下定决心“旦日飨士卒,为击沛公军”,项伯横插一杠替刘邦化解了危机。
项伯为什么胳膊肘往外拐?
其实并非项伯胳膊肘往外拐,他的动机也不是帮助刘邦,而是为了救张良。
张良对项伯曾有救命之恩,有恩必报,眼下张良在刘邦军中,项伯为了报答张良,这才夜会张良,泄露了军机,从而使得刘邦主动示弱,逃过了一劫。
而项羽对此怎么处理呢?
项伯对项羽说,“今人有大功而击之,不义也,不如因善遇之”,这纯粹就是为刘邦开脱之言了。
这就是表面上的大义。
但就是这种“大义之言”,使项羽心甘情愿地饶过了刘邦,更是上演了一出鸿门宴,奠定了自己的败局。
所以说,项羽是追求信义的贵族,但这种追求表面上的信义,却与现实产生了巨大的矛盾,在内心调和这种矛盾的过程中,他要么优柔寡断,就如鸿门宴一般,要么就是残暴嗜杀,以维护自己极度的自尊心。
凡是那些负隅顽抗,或是不肯与己同心的人,在项羽看来都是不明大义之徒,是对自己的不尊重甚至挑战,项羽残暴的一面,心理原因即是如此。
项梁派遣项羽攻襄城时,“襄城坚守不下。已拔,皆坑之”。在项梁攻破东阿后,齐不肯发兵助楚,“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,屠之”。
囿于表面上的正义,优柔寡断导致置大局于不顾,残暴嗜杀则激起反抗,田荣叛乱被杀后,项羽“北烧夷齐城郭室屋,皆坑田荣降卒,系虏其老弱妇女。徇齐至北海,多所残灭”,最终导致“齐人相聚而叛之”。
项羽的残暴嗜杀,也给了刘邦制造舆论,收买人心的最好的理由。
04只信任自己人,是贵族政治天生的bug。
贵族政治是固化的,贵族的眼中只有贵族。
项羽成为反秦主力军,但他的人才队伍中,大多是自己的熟人,项伯、项佗、项声、项庄、项冠等项氏家族中的人占了大部分,而他手下的名将龙且、钟离昧、季布这些人也是楚国本地人,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楚人政治集团。在打天下的过程中,没有五湖四海的人才,只信赖于自己的小圈子,这是项羽致命的错误。
陈平就这样评价过项羽:“项王不信人,其所任爱,非诸项即妻之昆弟”。
刘邦则与项羽相反,他既有笼络人才之心,更有笼络人才之手段,汇聚了一大批将兵之才、谋略之才、游说之才、统筹之才。
反观项羽,真得是在单打独斗啊!
项羽只重用他的楚地亲贵,而这些人同项羽一样,也多受楚国礼制化思想的熏陶,他们在与刘邦争夺天下时,只相信凭借武力进行正面较量,极少使用其他手段。
而刘邦则没有这么多顾虑,即使与项羽有约在先,但说翻脸就翻脸,说毁约就毁约,各游说、行间、制造舆论等手段全都用上,项羽一步一步进入刘邦的圈套,逼走范增、疏远钟离昧;利用项羽杀义帝、屠城等事大造舆论,从舆论上打压项羽。
虽然在武力值上不敌项羽,但这些手段,却使项羽毫无还手之力。
05自身能力过高,反而成了项羽的劣势。
项羽接受过系统的贵族教育,能力出众,《 “籍长八尺余,力能扛鼎,才气过人,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”。
也正是这种出众的能力,使得项羽极为自信,更轻易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,所以他做事很多都是亲力亲为,即使是他尊称“亚父”的范增,最终也落得“有一范增而不能用”,而韩信本来先投靠于项羽,但“韩信数以策干项羽而不能用”。
首脑的能力当然很重要,但只凭一己之力,不能聚众人之智,在历史走向大一统的趋势面前,这种个人英雄主义,显然落伍于时代要求了。
项羽的反面是刘邦,刘邦手下人才荟萃,是他得天下的重要原因。
06在推翻秦帝国的斗争中,贵族出身的项羽凭借着自身的才能和贵族塑造出的人格魄力,成为诸路义军的核心,但灭秦之后,项羽囿于贵族的认知和价值观,并未意识到历史条件已发生了变化,还是一意孤行,最终在战略和战术上全盘输给了刘邦。
秦汉之变,中国历史的大局,就这样注定了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、诱导购买等信息,谨防诈骗。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一键举报。 上一篇:还记得老牌歌手周冰倩吗?53岁近况曝光,容颜未改身材仍似少女
下一篇:接龙大全 近万个成语接龙不重复 (1001 - 2000)